湖北观察丨湖北聚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七大措施推动新型工业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王忆 武汉报道
日前,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坚持制造业优先,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意见》提出,深入实施“七大行动”,力争2027年湖北省制造业产值突破8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形成“12468”优质企业梯队,即打造10家千亿级制造业企业、20家500亿级制造业企业、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百亿级制造业企业、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实施七大行动
《意见》立足湖北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明确重构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等七个思路举措,抢抓机遇、向“新”而行。
实施产业集群“提能”行动。深化“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创建3家以上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命健康体系、北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等;推动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低碳冶金等九大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打造若干千亿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还将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氢能、6G等六个未来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护航”行动。《意见》鼓励企业或企业联盟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进行优化整合;围绕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在现有数量上翻番;巩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优势,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配套专家”。
实施万企万亿技改“蝶变”行动。《意见》支持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在工业领域碳达峰方面,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优势产品质量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
实施三链融合“登峰”行动。《意见》表示,加强产业基础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实行“揭榜挂帅”制度,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品和核心技术。做强产业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国家长江中游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等。
实施产业集中发展“协同”行动。《意见》提出,推进三大都市圈产业协同,推动武汉都市圈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产业,支持襄阳都市圈建设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支持“宜荆荆”都市圈建设以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产业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示范区。
实施供应链平台“固链”行动。《意见》支持构建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推进以制造业供应链重构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重点环节梯次替代备份目录,实施重点供应链平台培育计划;加强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促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
实施湖北制造“出海”行动。《意见》强调湖北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主动承接沿海地区高技术制造业转移;深化与湖南、江西产业合作,完善三省协同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同时,持续实施“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积极培育境外经贸产业园,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制造业加工园区、经贸合作区等。
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国家战略,是湖北建设先行区的关键支撑。”湖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在湖北省新型工业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指出,湖北省将在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抢占新兴赛道、探索数字融合新路径、践行服务企业新要求上当先锋、打头阵。
上述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尤其是对汽车、冶金、化工三大行业,加快实施转型升级方案,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不断释放数字化和工业化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等。据了解,在未来5年,湖北省要实施技改规上企业超过1万家,总投资超过1万亿,打造一批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数字工厂。
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宜昌市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据了解,宜昌将布局合成生物、氢能等未来产业,构建“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即争取五年内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集团、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产业规模和企业效益倍增。
此外,宜昌还将全力推进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力争明年交易量突破200亿元;保持深入实施“电化长江”,未来5年,宜昌将推动公务船、新增旅游船全部实现电动化;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努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中继站”。
如何确保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彭芳瑜则在大会上表示,供应链是制约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因素,尤其要确保供应链中的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湖北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效衔接,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北工业企业优势较为明显,但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中间供应商位置,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以及品牌化效应。
该位教授建议,湖北真正推动新型工业化落实,可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湖北应立足17个市(州)各自产业特色,保持产业协同梯度发展,形成全省“一盘棋”布局;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投入科技创新力度,在打造龙头企业的同时,塑强腰部企业力量,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的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