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企业和港澳企业可联手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本报记者 刘慧
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周在中国香港举行,作为国际自由港、国际贸易中心的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积累了国际资源和经验,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接触国际和中国内地资本的地区,成为企业融资的港湾。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如能充分利用香港的经验和资源,通过香港的桥梁、中介作用,让两地互联互通、充分合作及有机结合,将可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进一步成功落实。“一带一路”也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经济活力的商机,促进香港的发展和繁荣。
可借鉴香港设立“镶嵌性自主”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香港企业“走出去”时曾面临哪些挑战?十年间积累了哪些经验?
梁海明:过去香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过如香港雅佳公司收购外国制造企业“胜家”后运营不善导致破产的失败教训,但更多的是如和黄、利丰等大企业以及香港陆氏实业、运年表业集团等众多中小企业的成功案例。许多香港企业“走出去”之所以成功,除了企业决策者本身拥有国际视野、具有制定与实践海外投资战略的经验外,更多的是借助香港由政府、半官方机构和各大商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群策共生的力量,避免企业“单打独斗”。
香港奉行的是“有导向的自由贸易”主义,由政府引导经济和企业发展大方向,半官方机构如香港贸易发展局、生产力促进局等扮演“探射灯”角色,集中力量做国际贸易协商和市场拓展,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等各大商会则通过研讨会、实地调研考察等方式,为会员提供新兴市场详尽的投资指南,并提供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有关金融、基建、商贸等各方面具体需求的服务。
香港“镶嵌性自主”的机制运行多年,官方和民间协调互动(镶嵌性)的合作行之有效,欧美和日本等也有类似机制。内地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借鉴这套机制,针对“一带一路”重点国家、产业和项目,可考虑在香港组建一个或多个“时空集团”,着重地区性合作的跨界、跨境的合作组织,除了能在生产要素进行互补、加强分工之外,还可互相连接、互相协调和互通有无,以此推动中国内地企业更加顺利“走出去”。
内地企业可联合港澳企业共同“走出去”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中国内地企业和港澳企业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梁海明:内地企业可联合具备一流国际服务水平的港澳企业共同“走出去”,除了投资于基建等“硬件”外,更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高标准、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服务“软件”,让沿线国家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
比如中国在对沿线国家进行高铁、铁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可联同香港的港铁公司、机管局、港口营运商和澳门的休闲旅游业经营者共同“走进去”。虽然香港企业不擅长修建大型基础设施,但在运营、服务上却有独到的经验。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港口运营商在码头建设、航运调配和国际物流方面,澳门的休闲旅游业经营者在城市整体旅游规划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甚至比欧美日国家的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联合起来共同“走进去”,除了为沿线国家修建基础设施服务之外,还能提供高质量、超国际水平的配套服务,为所在国创建高效率、高经济收益和达国际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
香港作为开放、成熟和国际化的城市,除了在法律、经济、市场等领域都与国际接轨外,还拥有大量国际一流的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人才,可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专业风险评估和法律保障。